会员登录
MEMBER LOGIN
技术论坛
TECHNOLOGY FORUM
片状石墨形态的分类、特征、形成条件与其对灰铁性能影响
发布时间:
2015-11-09 00:00
来源:
热加工论坛
根据GB/T7216-2009标准,灰铁中石墨形态分为六类,分别为A、B、C、D、E、F。该标准对其形态做了具体的说明,是各自相互区分的特征:A-片状石墨呈无方向性均匀分布;B-片状及细小卷曲的片状石墨聚集成菊花状分布;C-初生的粗大直片状石墨;D-细小卷曲的片状石墨在枝晶间呈无方向性分布;E-片状石墨在枝晶二次分枝间呈方向性分布;F-初生的星状(或蜘蛛状)石墨。而要生产优质灰铸铁件,就应使其基体组织不仅全部为珠光体,珠光体也应细小而均匀;而且石墨为A型,石墨片需均匀分布于金属基体中;同时尽可能地使组织中的B型石墨和D型石墨减至最少,不应该有C型石墨和E型石墨,也不应该存在F型石墨。为此,必须了解各种石墨形态的形成条件。
那么,上述六种石墨形态在灰铸铁件中是如何形成的呢?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工作经验认为,如果具备了下面描述的条件,那么其形成对应石墨形态的概率就相当地高,具体条件如下。
A型石墨是在铸铁的石墨生核能力较强、冷却速率较低、在过冷度很小的条件下发生共晶转变时形成的。它要求原铁液要有足够的碳当量、硫含量以及适宜的孕育量,在没有激冷或者壁厚太小,同时孕育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浇注的条件下,铸件最容易形成A型石墨。此时,如果成品的碳当量与4.26%的比值等于或者近似等于0.9,那么将得到最好的石墨形态。
B型石墨的生核条件比A型石墨差,共晶转变时的过冷度也比形成A型石墨时大,结晶时先在共晶团中心部位产生过冷石墨(D型),释放的结晶潜热使周边的过冷度降低形成A型石墨,结果出现菊花状片状石墨。
C型石墨主要出现于碳当量很高(过共晶成分)、冷却缓慢的铸铁中。过共晶铁液冷却时,通过液相线后,在一定的过冷度下析出初生石墨,并在液相中逐渐长大。由于结晶温度较高,石墨片的长大时间较长,从而形成分枝较少的粗大片状石墨。温度降低到共晶温度时,发生正常的共晶转变,这时产生的石墨是正常的共晶石墨(也就是A型石墨),最终的结果是在粗大的石墨片之间分布有正常的共晶石墨。因此,C型石墨是由粗大、块状石墨和A型石墨构成的。另外,碳当量虽然不是太高,但是浇注温度高,冷却速度慢且孕育过量时也会产生这种石墨。
D型石墨是铸铁的碳当量较低、冷却速率较高,在过冷度较大、初生奥氏体枝状晶发达的条件下在奥氏体枝晶间形成的,石墨片细小且无方向性。D型石墨常见于碳当量较低的薄壁灰铸铁件中,也称为“过冷石墨”或“枝晶间石墨”。
E型石墨是在碳当量较低、冷却速率也较低的条件下形成的。由于初生奥氏体枝状晶较多、发生共晶转变时过冷度不大、石墨核心不太多、共晶团较大,形成的石墨片大于D型石墨。因冷却比较缓慢,奥氏体枝状晶发达,发生共晶转变时液相主要在初生奥氏体枝状晶之间,形成的石墨片沿枝状晶方向生长,具有一定的方向性。出现E型石墨的铸铁,如果冷却速率较高,也会形成D型石墨。
F型石墨实质上也是过共晶石墨,是高碳铁水,较大过冷条件下形成的。与C型石墨在成分条件上有相近的地方,其特点是在大块石墨(也叫星形石墨)上分布着许多小的石墨片。大块石墨可以认为是相当于C型石墨中的初生石墨,而小片状石墨在其上生长。
这种各异的片状石墨形态对灰铁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?对于A型石墨,像汽车用缸体缸盖、刹车毂以及压缩机等包括国外产品在内的高品质的结构铸件,都希望其具有多数的中等长度的A型石墨,这个几乎成了共识。而B型石墨为量不多时,其对铸铁的性能影响不大,一般情况下可允许其存在。C型石墨因其自身特点,可使铸铁的热导率提高,改善其抗热冲击的能力,但对铸铁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,一般结构的铸件都不希望有这种石墨。D型石墨,若基体组织为珠光体,则铸铁的耐磨性较好,且机械加工后能得到较细的表面粗糙度,因此在普通耐磨铸件中是希望得到的。E型石墨的形态过于排列规则,对铸铁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,所以力求避免其产生。F型星状石墨对机体的割裂同样比较明显,也是不希望的,这种石墨因其形成条件的原因较为少见。
然而上述形式的片状石墨无一是孤立存在的,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态交互存在,为获得满意的形状,需要每一位工作者在生产中不断地摸索与总结。
附件下载:

-
地址:济南市解放路134号 电话:0531-86401781 / 86952422 传真:0531-86465075
邮箱:foundry-shandong@163.com 邮编:250013
版权所有 © 山东省铸造协会 鲁ICP备2021002429号

官方公众号